中医药战略学家——杨俊耀
中医药战略学家——杨俊耀
杨俊耀先生,毕生投身在中医事业当中,他有精湛的医术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行医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是中医理论的传承者也是革故鼎新者,敢于去挑战权威,开拓创新,他用他的精神和行为诠释了新一代医者的风范。 杨俊耀的学术理念受到了极大的肯定。
2005年8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2005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的派遣作为中国中医学代表到东南亚诸国及地区进行讲学与临床技术指导;
2006年7月被聘为《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第二届编委;
2007年7月被聘为卫生部全国卫生产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卫生产业大典》编委;
2008年8月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全国"治未病"讲师团讲师;
2009年11月被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聘任为《中国医学临床技术新进展》学术顾问;
2009年4月当选为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
2009年12月经中国国际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初审和复审合格,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破格提升为主任中医师;
2010年10月受中央电视台之邀做客央视华人会客厅中华名医栏目;
2011年8月做客央视养生频道《名家.精英》高端对话访谈栏目;
2011年8月在故乡运城所创办的杨氏中医肾病研究所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医疗卫生行业十大品牌单位;
2013年8月16日杨俊耀先生 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推荐与委托正式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的编委;
2013年11月受邀参加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盛会。其学术论文《CRF应选择中医治疗》入选《创新驱动中国梦一第十届中国科学论坛成果荟萃》;
2016年3月被增聘为中央机关老干部健康顾问团首席专家;
2017年评选为巜科技与生活》年度人物;2018年荣登巜硅谷杂志》及另外十多部国家级科学发展文献封面人物;同年12月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圆满成功地举办了“杨俊耀医师中医临床治疗学术报告暨新闻发布会”,时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西苑医院等部门的各位领导、著名专家和学者及国家级主媒体新闻界记者30多人出席了会议;
2019年被收录于巜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尤其是2005年著的巜湿热证的证治》一文,打破了北方燥,南方湿的传统观察点,提出了湿热致病的特点和范围扩大及应对方法,是应对疾病谱的变化而总结出新的理念,是对湿热病辨证论治水准的创新、提高,可谓之是中医药学史上的第三次变革。再则《CRF应选择中医治疗》曾入编为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优秀领导干部论坛》,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大理论文献同刊。
疫情下的大考 中医药战略学家——杨俊耀
1938 年夏,抗战局势异常严峻。徐州失守,武汉告急, 日军的铁蹄踏破大半个中国。中国抗战的前途究竟在哪里? 有人持悲观论调,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 “亡国论”甚嚣尘上。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的先后取得, 又让一些人开始盲目乐观,高唱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这场战争能不能打赢?是速亡还是速胜?这场战争又会经历怎样一个过程?一时间流言四起,各执一词。为了批驳 “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回答困扰人们的种种问题,同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了激情洋溢的长篇演讲。他明确指出,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在演讲中他还提出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 “兵民是胜利之本”等重要战略论断。《论持久战》精准地预 言了抗日战争的走向,有效地指导了我军的抗日作战。83年过去,这篇蹙金结绣、神完气足的演讲稿对我们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疫情发生后,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人们的生活也回到了正轨。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偶有点状爆发的疫情,但也都被及时扑灭。于是不少人乐观地认为疫情已经远去,抗疫已经取得胜利,一切早已风平浪静,对疫情的警惕意识实打实地放松了。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完全胜利了吗?日前,由德尔塔(Delta)毒株引发的输入型疫情从南京禄口机场外溢到国内多个省份,其冲击远超今年以来暴发的几次地区性疫情,来势汹汹的新一轮疫情在提醒我们:疫情防控这场仗,我们还没有打完。
“德尔塔”变异毒株(资料图)
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以德尔塔为代表的变异毒株层出不穷,这些变异毒株很多传播特征都突破了人们既有的认知,一些原有的防疫措施在变种毒株面前变得收效甚微, 这让一些人感觉疫情似乎永远无法终结。于是,一些西方国家彻底放松防疫管控,企图单纯凭借疫苗接种来应对疫情,防疫“躺平”论开始被大肆鼓吹。
但事实证明,盲目解除或者放松防疫措施,单纯依靠接 种疫苗来实现所谓“群体免疫”,无法挡住肆虐的疫情。奉行这套政策的国家自己并没有从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任何好处,每日新增病例反而呈五位数甚至六位数增长,许多无辜的生命因这种“躺平式”的防疫政策而白白牺牲。
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疫情统计图
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以及我们国内的某些网红专家却对本国民众的牺牲熟视无睹,继续大肆鼓吹美英“躺平式”抗疫比中国动态清零式抗疫更先进有效,甚至炮制出“美国抗疫世界第一”的排名,不仅非常可笑,而且极其不负责任。疫情防控工作注定会是一场持久战、人民战,妥协与速胜都不可行。“兵民是胜利之本”,疫情防控同样也要构筑“人民防线”。从之前各地点状爆发的区域性疫情,到当前由南京扩散至多地的变种毒株疫情,无一不是在提醒我们,疫情防控注定是一场现代医疗技术与病毒变异之间争分夺秒的赛跑。想要彻底战胜病毒,加大医疗科技攻关不容减速,但公众自觉防控也同样重要。抗击疫情注定是一场没有后方的战争,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疫情防控不只是医护人员的工作、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也是每一个人的义务。越是持久战就越不能麻痹厌战。自觉遵守防疫规定,配合防疫工作才是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所在。“持久中的速决”,扑灭疫情宜速宜严。我国的疫情防控不可谓不严格,但疫情变化波谲云诡,而到目前,
人类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和宿主、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危害性、致命性、诊疗方案、救治药物等,还没有完全研究透彻。跟踪国内新增病例的传播路径也发现,病毒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刁钻,让人防不胜防,我们无法保证疫情防控永远不出任何漏洞。因此,抗疫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及时发现漏洞、封堵漏洞,及时将传染链阻断,扑灭偶发疫情,不断完善我们抗疫的体系,把防疫的代价成本逐渐缩小。在《论持久战》的结尾,毛泽东同志说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 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同样,想要夺取抗疫斗争的全面胜利也绝非一蹴而就。对待不断变化的疫情,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来不得半点松懈和侥幸。将疫情反弹的责任推给病毒变异是“甩锅”。
不同见解
英、美等国为显示统治力和影响力,不顾人民健康安危, 盲目解除或放松了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 抗疫模式,追求所谓的“与病毒共存”导致疫情的再次泛滥。这是英、美等国政治制度缺陷导致的防疫决策失误,也是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必然结果。在英、美等国“与病毒共存” 的诱导下,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放松了疫情管控,致使全球多个地区出现了第二波、第三波疫情。面对全球疫情的严重反弹,英、美等国的专家学者没有从政府的防控政策上找原因, 却众口一词地将责任推到了病毒变异上,声称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特别强,传播速度特别快,发病时间特别短,恢复时间特别长,是全球疫情严重反弹的罪魁祸首。美国的媒体声称“德尔塔”变异毒株改变了世界抗疫战争。对于国际舆论界的这种异口同声,表示高度质疑。尽管病毒变异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决定疫情变化趋势的永远是人。
人类应对病毒策略正确,再强大的病毒也能战胜;人类应对病毒策略失误,再弱小的病毒也会蔓延。以错误的抗疫策略应对强大的德尔塔病毒,其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将疫情反弹的责任推给病毒变异的观点,实际上掩盖了政府抗疫失策的责任,是一种新型的“甩锅”和“卸责”。
在众多国人中,有一个群体身先士卒,奋战一线,他们就是临危受命、舍生忘死的医务人员。理性观之,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当属病毒克星——医学科研人员。正是他们的硬核攻坚, 步步紧逼,才让无孔不入的病毒上天无路,遁地无门。但:这次中国抗击疫情能取得初步战果且最终将取得彻底的胜利,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政治稳定的-顶梁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政治稳定的—压舱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政治稳定的——定盘星,习主席总书记优秀的品格和超绝能力是政治稳定的——主心骨。
这场疫情就是一场大考,除了天考、地考,也是人考。人考更考出了人性……考出了中医药的分量……考出了以习总书记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的高瞻远瞩力挽狂澜及其带领下的党政军民各级各阶层的同心协力!
在瘟神肆虐的风口浪尖,每个国民都面临严峻的考验,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病毒,因为我们大中国有中医药这一降龙伏虎利器的硬核攻坚,更有全体民众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意志与团结!此次新春即将来临,我预祝全国人民及海外华侨全家合眭,幸福安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杨俊耀(重温 2021 年春节大拜年贺词)。
与去年的新冠肺炎病毒相比,此轮的所谓“德尔塔毒株”仍属中医“疫病”范畴,其病机应该是中医学的“冰伏”或“火包寒”。回想一下今年的前多半年的气候变化情况,立夏前后,春未夏初,全国各地普降雨水过久过多,水为至阴,人体与万物皆被以“寒湿”所居所依,然暑期一至,天气突热,气温骤增,热浪扑身,人体之寒湿尚未迨散,却被暑热所裹,尤其是素体阳虚之人,至阳气重伤,阳气式微,体内寒湿之邪又被暑热(火)所迫,深伏于内,导致“火包寒”而成了冰冻之势,故而气机为之闭塞,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未。证见小便不爽,大便粘着难解,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晦暗,胸脘痞闷堵满概重,憋气似喘,气难接续,四肢厥冷,少腹绞痛,颈面如肿,舌淡润水滑,多液欲滴,脉象沉迟伏或沉涩,脉象沉迟伏或沉涩,重按脉难应指。此冰伏之势已成,邪气深伏难出,急用辛热燥烈之品“温散冰冻,开郁通闭,宜四逆理中方法,汤药如桂枝,肉桂、干姜、川椒、草蔻、生姜、吴茱萸,淡附片等。成药仁丹、霍香正气丸、防风通圣丸等临床辨证使用。药后若面色转为红润,四肢厥冷转温,舌苔水滑已化,脉象沉伏渐起,胸闷憋气减轻,周身微似汗出,即冰伏得解,阳气宣通之象,可及时停药,以免温燥过用而转增其热。待冰破邪去,应及时改用芳香宣化,以清理余邪,让诸证向安,方可选用三仁汤、上中下通痹汤、越婢加术汤等加减化裁。另外,再强调一句,即:无论是蕴结在人体的“寒包火”还是”火包寒”以及“湿热”,通属“伏邪”、“伏毒”,许多病症的产生几乎都是离不开原因与条件二个因素,当然了,疫毒所至疫病也在其列,同样要具备原因与条件。也正是人体的“伏邪”之毒(而且它还具有易惹性)当与外界的杂气、疠气相搏,就会应时应势而发,所以做好自我防护也至关重要。
浅析二轮新冠病毒的异同
中医药战略学家-杨俊耀
相同点:
一、病机
无论是去年的首轮还是今年这次的二轮甚或三轮、四轮的所谓新冠病毒,从中医学的视角来认识,其最基本的病机,无非就是湿、水、饮、痰,而湿、水、饮、痰又同出一源,俱为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尤其是水、湿,其本同属阴类、阴邪,但可随五气从化,若在体内郁久则化热,最终酿成湿热,而湿热又再因个体体征不同和外界生活环境之差异加之年干节气时令的变化无常,就又有了湿热并重、湿大于热、热大于湿之区分,无论上述三种湿热形式虽表现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人体共当之为邪客、贼寇,其性概属邪毒,而新冠病毒也即当是主属中医学所言的“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中的悬饮范畴,且四饮中无论哪一类饮邪又会因长期留而不去并会伏而时发,演进成“留饮”、“伏饮”,即形成了“伏邪”“伏毒”等贼潜伏的致病因素在人体的客居,且根据它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和有序(如依次循经)及无序(如直中)的表现,那么就可以进一步明确的认为新冠病毒的被致病因素和病机主要是与悬饮、留饮、伏饮及直中、附丽等病机的不同变化形式极为贴近,但总纲却倾属于中医“悬饮”的范畴。
二、新冠病毒所致的新冠肺炎病证无论首轮还是此轮,其主要病性皆应是界定为消化系统而非呼吸系统.
另外,我在这里再着重强调另外一点,即:世卫组织一直谓之“新冠肺炎病毒病”不妥,应该称之为“免疫紊乱综合征”!!!历史研革:
①饮病之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指出除了湿气偏胜的年份与季节因素外,作为病理产物的饮的形成与太阴脾土攸关;饮属于六淫中湿邪的范围;饮有积蓄于体内的特点;饮所致疾病主要在消化系统。
“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
“太阴所胜……饮发于中”(《素问·至真要大论》
“土郁之发,……饮发注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太阴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积,中满不食”(《素问·五常政大论》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②仲景《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有“痰饮”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液停积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首倡悬饮病名,对脉证治疗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③隋唐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再纵观二轮病情的共同证候特征
①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等为悬饮的证候特征。
②起病有急有缓,多数出现恶寒发热、气急、胸痛等症。
③发病常与饮食、起居、寒湿等诱因有关。
④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胁间隔或胸廓饱满,叩诊下部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在浊音部位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⑤胸部X线检查,B超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胸部X线摄片可见肋膈角变钝或肺野下部密度增高,有向外侧、向上的弧形上缘的积液影。
综上所述,再结合去年首先发生在武汉及它地的患者临床证候表现,即:当时出现的肠伤寒、眼结膜炎、心肌炎、肝肾证候等证侯表现,笔者认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新冠病毒所致的新冠肺炎病证无论首轮还是此轮,其主要病性皆应是界定为消化系统而非呼吸系统!!!那么在救治过程中,把呼吸系统作为靶点,未免是“扬汤止沸”,若是将消化系统改成中心点,则是“釜底抽薪”,效应即手。笔者我之所以如上分析,基于我一贯所主张或强调的:
α 、 中医病因学的原始病因与继发病因,体现了病因的动态观,这种动态观是将先贤名医知微见著的高超诊疗手法和提倡“治未病”的具体升华,笔者始终将其理解为:一是它揭示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并产生某些病理产物,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瘀血、结石、增生等等),又可能作为一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导致脏腑组织功能失调而引起新的病理变化,形成各种新的复杂的证侯。那么,就要求医者在辨析复合证候,尤其是在区分某些多级复合证的各个子项证候之主次时,绝不可被症状表现的明显与否所左右,因为尽管是临床十分突出的“显证”也并非是全部都是该复合证的主流所在,反之,有时在多级复合证中起主观作用或决定作用的或即将发挥主导作用的证候都是目前症状尚不明显或并不十分突出的隐证或半隐证。所以,在进行多级复合证的本证辨析时,必须注意在明显的证候方面,还可能潜存着更为重要的,但因其症状目前尚不明显,表现还不突出而易被医者所忽略的某种潜隐性证候;二是它同时揭示出了疾病发展过程中,其有固定的阶段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能出现的定向演进或易趋性,从而使医者及时考虑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等预防性或阻断性治疗措施,以尽可能地阻止或减少了各种严重性的继发性证候;
b、再者又因湿热伏邪(毒)若得不到及时消除,在外来之邪(毒)相裹之下,便循经窜犯,若为上受,则或上犯脾胃,或上蒙心窍,或惹动肝风,或入营血,或水气凌心犯肺,又或直中逆犯心包;若是下行,也可直中肝肾等下焦脏腑部位;再又因附丽“添薪助火”从而显示种种危象。比如一旦当出现肝脾不调,土不荣木时,惹动肝风,肝风内动又挟湿(热)毒邪上窜呼吸系统,使心肺及脑部诸器官之中耳炎、眼结膜炎、脑炎等这些在巅顶症候与中下焦身体不同部位之病变叠生。再比如疫毒又会“直中”导致肠道症侯,若是从现代医学来理解,而由于来自肠道的有害代谢产物不能被肝脏解毒和消除,既可通过血-脑屏障,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及身体不同部位的病症或使原本的基础病发作或加深加重。另外,正常人小肠黏膜细胞内有多肽分解酶,可将其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在活动性新冠肺炎病的病人中,会出现肠黏膜细胞酶活性不足,不能将其分解而致新病。尤其是在消化道出血时,肠道积血可产生更多的氨及有害代谢产物。
概而论之,虽然不同症候层次之间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各有其自的特色,但同时也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就中医药学而言,它已不仅仅只是原有的辨证论治,而是提升到四维体的认知高度了,即:客观事物的形成,一般都循着有秩序分层次的自然结构法则,中医学的证候也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层次,它不单存在着一种以空间因素为坐标的圈层式(也可以理解为螺旋式)结构层次,这明显包含着以时间等因素为坐标的连续式层次结构以及各种脏腑之间证候则又近似于平面或扇形等层次结构。处于连续层次中的各种证候之间,不仅具有相邻的关系,而且还有相继的关系。
区别点:
此次即第二轮“德尔塔毒株”虽仍属中医“疫病”范畴(若更准确的讲,它应该是属于“时疫”,因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许多疾病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广泛的时代属性。但在这篇文稿中我照旧仍以中国的传统医学的理念为主来阐述之。),其病机应该是中医学的“冰伏”或“火包寒”。回想一下今年的前多半年的气候变化情况,立夏前后,春未夏初,全国各地普降雨水过久过多,水为至阴,人体与万物皆被以“寒湿”所居所依,然暑期一至,天气突热,气温骤增,热浪扑身,人体之寒湿尚未迨散,却被暑热所裹,尤其是素体阳虚之人,至阳气重伤,阳气式微,体内寒湿之邪又被暑热(火)所迫,深伏于内,导致“火包寒”而成了冰冻之势,故而气机为之闭塞,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未。证见小便不爽,大便粘着难解,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晦暗,胸脘痞闷堵满概重,憋气似喘,气难接续,四肢厥冷,少腹绞痛,颈面如肿,舌淡润水滑,多液欲滴,脉象沉迟伏或沉涩,重按脉难应指。此冰伏之势已成,邪气深伏难出,急用辛热燥烈之品“温散冰冻,开郁通闭,宜四逆理中方法,汤药如桂枝,肉桂、干姜、川椒、草蔻、生姜、吴茱萸,淡附片等。成药仁丹、霍香正气丸、防风通圣丸等临床辨证使用。药后若面色转为红润,四肢厥冷转温,舌苔水滑已化,脉象沉伏渐起,胸闷憋气减轻,周身微似汗出,即冰伏得解,阳气宣通之象,可及时停药,以免温燥过用而转增其热。待冰破邪去,应及时改用芳香宣化,以清理余邪,让诸证向安,方可选用三仁汤、上中下通痹汤、越婢加术汤等加减化裁。另外,再强调一句,即:无论是蕴结在人体的“寒包火”还是”火包寒”以及“湿热”,通属“伏邪”、“伏毒”,许多病症的产生几乎都是离不开原因与条件两个因素,当然了,疫毒所至疫病也在其列,同样要具备原因与条件。也正是人体的“伏邪”之毒(而且它还具有易惹性)当与外界的杂气、戾气相搏,就会应时应势而发,所以做好自我防护也至关重要。
而现返回再来追思去年春节武汉的新冠疫病,其基本病机则偏向于 “寒包火”了。由于武汉的特殊地理位置,夏暑季节,气温之高,素有“三大火炉”之称。诚如《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夏至以后,暑热当令,或冒暑劳动,或高温作业防暑降温不力,人在蒸淫热迫之中,暑热直中;暑性酷烈,壮火必食气伤阴而大汗淋漓。如再享受空调、风扇,寒凉外束肌表,闭门留寇而憎寒恶热。因此,“暑热内郁,寒凉束表”是其特点。 此“寒包火”症若用桂枝汤解肌则不能祛其寒,若用麻黄汤散寒又恐助其暑热,若用白虎汤清热则不能表散寒邪。那么面对病机如此复杂的疫病,可选用大青龙汤,该方系麻黄汤加石膏、姜枣而成,是发汗峻剂。医圣张仲景妙在倍用麻黄,以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急开腠理以散寒邪,并兼制石膏寒凉太过而伤脾胃;反之用石膏内清郁热,并兼制麻黄辛温太过而助邪热;杏仁降逆气;姜枣甘草调和营卫,助汗源,并防发汗太过,使汗出表解,邪去正安。诸药合用,共凑外解表寒,内清郁热之功。临证用之,定当效如桴鼓!
三、病人的后续流行病学跟踪调查和应对方针
依据相关资料汇总,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疫情时,这家由于中医对口援助而中药应用比例很高的医院,事后调查发现,该院出院病人中竟有70%以上的人,身患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后遗症。这与主流国级媒体所吹嘘的抗疫取得前所未有的全面胜利的情况,有很大反差。之前我们老百姓按照SARS的惯例很乐观地预测,使用西药治疗的人与使用中药治疗的人相比,吃中药的病人应该没有或者很少有后遗症。虽然这则新闻没有区分中医西医,但是,众所周知,金银潭医院应用中药的比例非常高,公布的70%的数字给我们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这说明,中医也并没有能够很成功地干预或阻断病人所谓的“后遗症”。可见中医任重道远,远未到庆功时。
显然所谓的新冠后遗症,明显就不是普通后遗症。一个疾病命名的正确与否,不仅仅是咬文嚼字的问题,它还会持续误导、麻痹了全体医生、导致病毒逃逸扩散,酿成公共安全危机。
笔者我虽然在2020年1月25号时就开始对这次疫病的性质、病因、病机、涉及的人体部位的范围、病势的趋向、病情的演变和转归以及“愈”后康复(注重“免疫重建”)的巩固和善后等作出了预判,但通过对病人的后续流行病学跟踪调查的资料搜集,发现最后这个环节竞没有做到位且时至今时仍未有显著的一整套的方针与方法,谨记:“愈”后康复它同样重要,绝不是简单化,不是碎片化性的,更不是象某些人提出的蚂蚁撼大树式的“太极拳”、“艾灸”等雕虫小技而所能为的,正确的救治大方针应该是: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高层提出的“以中医药为主,西医药为辅,中西医相结合”;小的方针是要“运用中医药调理微循环障碍让机能性疾病得以降解”也更让人体再振元气,恢复人体的自主抗病能力。因为,比如:微循环障碍程度的轻重决定着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潜隐证”的死灰复燃。
若从西医学角度讲:当细胞处于休眠,器官功能下降,人处在功能性疾病的状态;当细胞大批死亡,器官中的功能丧失而衰竭,人患器质性病甚至死亡;当细胞变异,也就是大疾危重病症的发生。而中医是这样的认为,在经脉之外有大大小小的分支,称为气络和孙络。而气络与孙络之外的通道,称为玄府,为气血流行最细微之处。并且为气血灌注、毒素排泄与信息沟通的通路。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这些通道中运行的气血非常容易发生郁滞,导致瘀血产生,气血不行,血瘀日久,郁而化热,酿生浊毒。而瘀血浊毒产生后,玄府首当其冲,发生瘀阻,继而影响气络与孙络,继而影响到经脉。此时应当去菀陈莝,推陈致新,去除人体最细微之处的瘀血浊毒,使人的机体得到净化,重焕青春活力。(由于篇幅所限,不再阐述)。
注:笔者我之所以今日重提上述看法,正是因为有了下面的专家学者的信息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疫情时,这家由于中医对口援助而中药应用比例很高的医院,事后调查发现,该院出院病人中竟有70%以上的人,身患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后遗症。这与主流国级媒体所吹嘘的抗疫取得前所未有的全面胜利的情况,有很大反差。之前我们老百姓按照SARS的惯例很乐观地预测,使用西药治疗的人与使用中药治疗的人相比,吃中药的病人应该没有或者很少有后遗症。虽然这则新闻没有区分中医西医,但是,众所周知,金银潭医院应用中药的比例非常高,公布的70%的数字给我们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这说明,中医也并没有能够很成功地干预或阻断病人所谓的“后遗症”。可见中医任重道远,远未到庆功时。”
显然所谓的新冠后遗症,明显就不是普通后遗症。一个疾病命名的正确与否,不仅仅是咬文嚼字的问题,它还会持续误导、麻痹了全体医生、导致病毒逃逸扩散,酿成公共安全危机。
“水中毒”是新时代民所患万病之根源
过量的饮水和人类生活条件的巨变及旧的观点理念长时期的误导(即让人多饮水)造成的“水中毒”而形成人体“湿热”是新时代民所患诸多病征之总纲;是造成人体微循环障碍和机能性疾病尤其是杂病乃至重大疾病之重要因素;“湿热”病机在当今时代民所患各种病变中具有非常的普遍意义。如何将湿热清利,以求气、血、津液、精、神畅达,自然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然而“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三大原则在当今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仍不失其重要的参考意义;最终的修复和维护机体正常代谢机能才是从根本上让失衡的免疫力得以重建而恢复恒衡,才是人体提高自身防卫能力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举措。而中医药学所关乎的机体正常代谢机能无非就是通过正确的治则治法让人体始终或持久保持着升降出入有序的态势。
今天在这里我在着重强调一次,对中医中药应该去深化认识和对待!!!因为:针对许多疑难重症廉、简、验、效"的这些实用性方法犹如蚂蚁撼大树,心有余而力不足。疑难杂症及重大疾病是指一些病因不明而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由于其概念笼统,它可以因时代、地域、医学体系、医疗条件、医疗水平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异,但就将其归纳,不外乎以下五点:①病程漫长,久治不愈;②怪病奇证,症状奇异;③病机复杂,辨证难明;④用药困难,治疗棘手;⑤因医源性、药源性导致的失治、误治而迁延成的宿疾顽症。祖国传统医学很早提出的“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证多属现代难治病的范畴,虽然对疑难病症的概念未作出统一定论,但一般以其病因复杂,症状怪异多变,病机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辨证难明,治疗棘手为主要临床特点,与现代难治病在概念与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祖国传统医药学(中医药)具有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乳水交融的特点,它与孕育其母体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在其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广泛汲取了《周易》及儒、道、释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与当时的哲理、人文科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进化层次最高的人展开的,并十分自然地把考察对象置于运动变化之中,当作一种动态的过程来研究,再加上这些研究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告完成的,而是经历几代、几十代持之以恒的努力,反复多次的实践和认识的反馈和修正才渐趋成熟的,它与一般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家知道,研究对象的层次越高,运动形式越复杂,对研究方法的要求就越高。还原、分析等近代西方研究的主体方法的局限性就暴露的越明显,所适用的范围和意义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