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遗一瑰宝: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
黄河流域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活化石”。其中,2011年12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被誉为中医非遗的一大瑰宝。洛阳中医传客乡洛阳是中医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到岐黄论医,从伊尹创制中医汤液到周代医师制度的形成,祖国医学在这里走向成熟并不断完善。隋唐时期,都城洛阳医学极为完备,设有尚药局、藏药局、太医署等。唐肃宗乾元年间,邵阳发生大规模苗蛮之乱,唐肃宗任命洛阳人申泰芝为谏议大夫,任命御医肖俭公为随军医师长,率军入湘平叛。叛乱平定后,将士们驻军于此,其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形成此地客家人。申泰芝、肖俭公等入湘将士,就是此地客家人的先祖。他们居住的山,被称为洛阳山。唐代的邵阳,就是明清的湖南宝庆府。《明一统志》卷六十三《宝庆府》云:“洛阳山,在府城东北五里。”洛阳山中有三个客家人的大型村寨,称洛阳一甲、二甲、三甲,肖俭公后裔居住在三甲,世代行医。三甲风景秀美,明代沈周画有《三甲春晓图》并题字云:“三甲古寨,客家之乡。南国中枢,势压潇湘。九溪奔流,百山苍苍。竹海万顷,粟米盈仓。”肖氏烧伤自然疗法第一代传承人肖梧岗,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出生在宝庆府三甲寨。他与当地苗医仡濮远亦师亦友,仡濮远是《苗医金鉴》的作者。当时,苗医治疗烧伤,采用苗药烧伤灵。肖梧岗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祖传烧伤疗法,配制了自然烧伤膏。肖梧岗编著的《烧伤论》,是第一部中医治疗烧伤的系统论著。他把烧伤分为热伤营卫证、火毒伤津证、阴伤阳脱证、火毒炽盛证、火毒内陷证、气血两虚证、脾虚阴伤证七类证候,烧伤后可能出现一种证候,也可能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从而提出辨证施治的系统理论。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开始,肖氏烧伤自然疗法和自然烧伤膏,在民间和军队中开始广泛应用。
中医瑰宝还洛阳
肖俊五殉职后,其子肖昆吾移居洛阳,在洛阳西郊的金蝉寺旁建石芝园药圃,附设石芝园药堂,传承烧伤自然疗法。肖昆吾后任嵩武军诊察长,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被光绪皇帝御赐“大圣手”称号。肖昆吾去世后,其子肖智奄成为石芝园的掌门人。1920年,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驻屯洛阳,任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拜会肖智奄,聘请他担任直鲁豫巡阅使公署医官长兼军医学院总办。由于建立了完善的医疗系统,吴佩孚军队的实力大为增强。吴佩孚下野后,学院停办,学员大部分进入石芝园。肖氏烧伤自然疗法第七代传承人肖建勋,青年时期是一名下乡知青,在知青农场担任赤脚医生,其间他还到不少医疗机构进修。1975年元月,肖建勋被调回洛阳工作。他认为洛阳是个重工业城市,也是烧伤事故频发地区,作为一名中医传承者,应该创办一家专业的烧伤专科医院,为更多的烧伤患者造福。
1985年崔月犁(右)考察洛阳中医事业、接见肖建勋
改革开放后,在各级部门和国内知名专家的支持下,国内第一家民营医院——洛阳烧伤医院在郊区秦岭路石芝园旧址正式建成开业,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为医院题写院名,并题词:“把烧伤自然疗法推广到全世界为人类造福。”
烧伤自然疗法应用于临床后,完全替代了手术削切痂和皮肤移植的创伤性治疗方法,给患者减轻了手术痛苦,并节约了大量医药费,所以更具有先进性。洛阳烧伤医院也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医治疗烧伤急救专科医院。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在2011年12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洛阳烧伤医院又在2020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习所。非遗瑰宝在传承肖氏烧伤自然疗法第八代传承人肖宇奇,是洛阳培养的本土中医专家,他在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又到国外留学。为了家乡的建设,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洛阳,承担起非遗传承的重任。肖宇奇和肖建勋一起,发表了《烧伤论校注》等多篇论著,制定了《自然烧伤膏企业标准》《烧伤抑菌液企业标准》,传承和创新了自然烧伤膏、疤痕膏、祛痒膏、凉血汤、清创液等中草药制剂的炮制工艺,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肖宇奇在今年结项的河南省非遗研究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烧伤自然疗法的特质特色》中,系统地论述了烧伤自然疗法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他说,烧伤自然疗法是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内外兼治,以提高机体自然疗能,使烧伤创面自然愈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提出,烧伤自然疗法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烧伤自然疗法是肖氏家族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临床行医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完善而形成的医疗体系,是中医治疗烧伤的一绝。其特色鲜明、技术领先,是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和祖国医学的瑰宝,发掘、抢救、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