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山学校党委书记张斌平谈《古语金句》:在新时代深化“三个面向”的积极探索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文出版社和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传承优秀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学术研讨会暨《古语金句》新书发布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北京景山学校党委书记张斌平老师作为校长代表出席了研讨会,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发表了对《古语金句》一书的看法。以下为张斌平老师的发言:
各位专家、朋友,大家下午好!
传承优秀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敢妄言。我仅针对《古语金句》这本书,谈一点个人看法。
第一,从历史传承来看,《古语金句》这本书特别契合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经典传承方式,就是短语金句式。从《论语》一直到后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经典,都是由篇幅短小的经典组成的。《古语金句》这本书,将古代的金句进行汇编,并且进行中英双语阐释,面向世界来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经典,我想这是对古代传统蒙学教育方式的传承。正是因为口耳相传的短句式蒙学,亿万人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内化于心。我们经常说“礼失而求诸野”,乡村的广大群众恰恰是受到这样的通俗教育,才产生了崇高的道德感。中国人真正的道德力量是这样被激发和升华的。因此,我觉得类似《古语金句》这样的传承和传播方式,是值得我们再挖掘和弘扬的。
第二,《古语金句》视野开阔。我第一次见到用中英对照的这种方式来传播中华经典。之前我也看过英文版的一些中文著作等,但过于学术且篇幅长,我很难读下去。我想《古语金句》不会让读者有这种感觉。
众所周知,“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非常有缘分的是,在研讨会上碰到了《古语金句》这本书的总顾问、新航道的董事长胡敏教授,他说新航道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一本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的文集叫《开辟中国教育的新航道》。这样的渊源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
北京景山学校是由中央宣传部创建的一所专门进行城市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试验学校,迄今为止,依然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作为教改实验学校,学校承担了很多教学改革、教育改革的相关工作。
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对教育问题非常关注和重视!我们会发现,他有一些教育谈话,却很少有过长篇的专门教育论述。“三个面向”可算是他对教育工作指导思想的精辟概括,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这也是北京景山学校将近40年高举的旗帜!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觉得在新时代要深化“三个面向”的思想。
在新时代,《古语金句》这本书能教会读者如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本书真的是在提示我们,在当下的中国,文化教育要为开放的中国塑形象,不为封闭保守做帮凶;要为富强的中国树自信,不为崇洋媚外做注脚。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以及它背后所反映的价值取向,都有重要意义。
第三,我觉得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以美化人。任何一个文化产品,如果都把美育放在最深厚、最磅礴的地位,它一定是容易打动人的。大家认为我们的教育质量还不够高,其实最重要的不足就是美的教育不够。我的理解是,美育的最高的境界或者说最大的动力,就是让所有受教育的人觉得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只有这样,受教育的人才有继续奋斗、继续生活的动力。而因为美育的不足,才导致了我们在体育、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局限。所以我们讲五育并举,它不是并列的,是有层次的。
《古语金句》所体现出的以美育人,四美合一是我特别认可和赞赏的。因为汉语不只是一种文字,它更是一种艺术,汉字的温度和力度源于使用汉字的中国人的性情和精神力量。书中配上了书法作品,意味着、蕴含了人的形象。古语金句的每句话,其背后可能都有一个人物形象,甚至都有若干个人物形象。
第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它对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也跟很多人一样,不认可碎片化阅读,我也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不好的。但现在反过来想,碎片化阅读其实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想要孩子们理解经典,并传承经典,一定需要通过这种短小精悍式的学习方式来激发他的兴趣,来让他得到启迪。
所以,《古语金句》这本书,不止成人可以读,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也都可以读。可能是这些年参与中小学教材、课程标准研制的原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像不像是一本教材,可不可以作为一本教材。我感觉它能够做一本教材,因为里边的内容太经典了,每一句话、每一个出处、每一句英文译文,可能都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去解读、去研究、去挖掘,才能让学生们感悟到这个句子背后的温度,这个句子背后的力量,这个句子对人的触动。如果没有这种教学的挖掘过程,只是作为一般的读物,它的价值就降低了,或者说它的作用就没有发挥出来。
北京景山学校正在围绕“三个面向”思想建设课程群,我觉得《古语金句》可以作为我们课程群的一本教材。但是我在想,什么样的老师才能教这门课呢?编写这本书的人一定是文化大家,而且他不仅精通中国文化,还精通英语世界的文化,否则做不出现在呈现出来的效果。教这门课的老师也一样,需要中西精深兼通,否则他就把经念歪了,念偏了。这也引发了我后续的思考,比如我们可以创办一个基地校,专门来进行这样一种课程的教学试点工作。
不能简单的将这个研讨会定义为一本书的发布会,因为“传承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不是一时一地的小事儿,而是百年的事业。我们需要奋斗很多年,才能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传递给全世界。不是塑造的中国,而是一个真实的中国。
这本书每一章都可以成一册,也就是可以再进行扩充,因为汉语的金句很多,每一章都各成一本的话,这就是一整套书了。这本书可能是一个引子,一个种子,从书籍出版的角度来说,或者说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都还有很多可以开拓、挖掘的地方。所以我也期待这本书真的能够变成我们传播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这是我的一个感想,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